寫作歷程
我的寫作歷程
最初寫作純粹是自己想寫,用文字表達自己是我的特長,但興趣並非寫字,而是音樂和畫畫,包括鋼琴、尺八等。我也有作曲子,不過沒有公開。只是寫文字是容易表達自己,為了和別人溝通,而我不需要用音樂和別人溝通。
寫文章是最得心應手,寫得好像更到位而已,求學時作文拿冠軍,老師有鼓勵。因為寫作得到認可,感到舒服,又容易表達我的內心,所以一直在寫。
我有投稿。第一篇被發表的投稿是在《星島日報》,文章叫「就只是這麼的幾段往時」,1989年7月30日在星島日報發表,那時我還在香港中文大學。以往也有投稿但沒有被刊登。
如今在網上已找不到那些文章了,以前曾在我的網站放過。再要出書的話,可能會出一本《素黑書》,會有以往的作品。
80年代開始即中學時期,我已開始寫日記直到現在,寫給自己看。
後期忘了何時開始在《星島日報》有專欄,我很喜歡那個專欄,因可以寫自己的心路歷程,生活點滴,出走日記等。
後來開始在香港和內地有專欄。再早期我寫文化評論,畢竟我是學術人,那時寫評論文章,參與文化研究項目,寫hard core內容,文化批判的內容。
第一個專欄是《電影雙周刊》,少寫電影,多寫文化,剛好在80年代需要搞清楚香港是什麼,將要是什麼時,我多寫文化討論、藝術、兩性等內容。
後來在《姊妹》雜誌寫性史,每期訪問一個女生,講她的性愛和性傾向的歷史。
後來《星島日報》文化版主編邀請我寫個案,忘了何時開始我已接觸個案,有正式做療癒,也有非正式回應讀者的來信,處理很多個案,那個專欄令我有更加多讀者。
我在內地的第一個專欄是《書城》,寫我出走英國的日記。然後應邀在超過一百家報章及雜誌寫專欄。
在內地出版的第一本作品是2002年《你不是一個人》,然後是2007年的《放下。愛》和《一個人不要怕》,2008年《在愛中修行》、《兩個人的孤獨》等。2010年出版暢銷作《好好愛自己》。 到後來的《好好修養愛》、《愛在136.1》、《學會愛超越愛》、《愛自己是一輩子的修行》、《也許你不如你所想那樣》等。
我在做療癒和寫作之間並沒有界線,做非正式的療癒比寫作更早,那時自然會有人走過來跟我說心事講秘密,中學時有同學甚至老師會來找我傾訴,我安慰他們,他們聽完後舒服地釋放,我有很多印象是聆聽、分享、然後望著他們的背影離開,這三件事令我印象很深刻。看著人滿足地離開我,令我有點莫名其妙,為何要找我,為何我又能回應他們?後期順理成章地做療癒,走上療癒的路。
我後期寫的文字方向以療癒為目標,把個人想寫、個人關係的內容壓下來了。幾十年後,現在想停止為別人寫字,開始想寫自己的事,假如我還有慾望公開發表的話,這可能是我下一步的寫作路向,寫自己舒服的事。
並非為別人寫的內容令我不舒服,只是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那些內容是為你寫的,哪些是為自己寫的,為自己寫的東西不一定要公開。真實的素黑還有一面:我不是有表演欲的人,不需要和人分享什麼。有一部份真正的素黑是我不喜歡說話,很久不講一句話會很舒服,而我最怕被問問題。
大部份讀者或客人都是我的老師,這世界哪有老師和權威,我在別人身上得到的遠比我給予你的多,這是我從事多年療癒和寫作裡其中一個很深的體悟。我也是在學習中,所以最怕別人稱我為老師,大家都是同學,沒大沒小,但要互相尊重和有禮貌,為何我要比你高?為何幾十歲的人要覺得年輕人不濟?你都年輕過。十來歲的一定比八十歲的強,一定比三十五歲的棒,三十多歲,二十多歲,你已經老了,讓位給年輕的,看看他們在做什麼,不要動輒覺得他們不濟,廢的,頹的,廢青。
假如要以社會成就這目標來評價的話,那我天天掃地我不也夠「廢」嗎?但作為人生的成就,我遠比很多CEO棒,我可以天天從容地去掃地而得到滿足,你賺了幾億萬還在擔心錢會滾掉或被騙,擔心很多事,要入醫院做手術,有三高,我都沒有三高,誰的成就大一點呢?
我「一貧如洗」,家裡又「四大皆空」,我根本不需要什麼物質,有什麼力量能比我根本不需要物質更強大?有什麼力量能比我更勇敢?我能處變不驚,不擔心,因為我不需要什麼,慾望奇少。
你需要婚姻所以你害怕,你需要生孩到四十歲便怕到震,你需要錢的話到八十歲你都還需要,我可有可無,生活簡單,每餐二十五塊便可,還覺得挺多的,我的衣服穿二十年,慢慢修補,襪和塑料袋都修補,塑料袋未到最爛我都不拿去回收,那我還有什麼需要呢?沒什麼需要的話那我又何須害怕呢?沒什麼害怕的話我哪有什麼煩惱和恐懼呢?
我會有煩惱,大部份人都會有,但我少有恐懼,有什麼好害怕呢?死亡嗎?死亡是最小的害怕,你害怕來,一定會死的,最多是害怕死那一刻痛或辛苦,但想賺的錢賺不到,名利拿不到,不是更痛苦嗎?我的書後期多寫這個課題,前期多寫個案。
我的寫作,要一直等待,假如我是想寫一些能幫到人、對人有影響的內容的話,前期的寫作是具體、「落地」、男女關係,如何解決問題,後期的寫作,是我等待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,才有說服力談「修養」,在《好好修養愛》這本書裡,寫人是要修養的,你要愛,先修養自己,但當我二十歲寫這種課題的話,讀者不會聽,會顯得老氣。
在我的人生裡,做得最多,最考驗我耐性,或者說我這一生其中一項功課便是修耐性,我要等,漫長的等待,等一個人的蛻變,等一個人的成長,要花相當長的時間,而這出現在我任何關係中。
寫作也一樣,我要等到《好好修養愛》開始,到後期全部的作品,都是具體落實在生活上,在作息生活上深入看自己,有什麼方法處理問題。你不會期望我再寫個案,因為夠了,你們已在眾多的個案中看到自己了,看到自己後,下一步最重要是,便是如何改善,如何能有更好的人生,那我便開始寫這些人生上的、人性的深刻的內容,就是由這段時間開始寫的,一直寫到最近期的作品。非常深刻和清晰地告訴你如何看清楚自己。
為何選擇寫作的路?
我從來沒有要成為一個作家。
我在中學是學英國文學和心理學,在大學主修英文,副修哲學。學校以外最多做的是工作是舞台、藝術行政、教育顧問和網站節目監製。
寫字不是我的最愛,只是我最容易表達自己的工具,因為可以安靜地進行,可以自己做,完成前不用接觸別人。
文字雖然好,但遠遠不夠表達最深的感悟。只有寂靜silence (休止符)才能表達。
但文字有力量,我寫著寫著,便把它的療癒力量寫出來了。
寫作不是我的工作,是本能,是機緣。
我從大學開始便持續寫作,公開寫作已經超過三十多年。
我要寫的是人性,想把人性寫清楚。
由最初二十歲寫個案專欄開始,寫性史專欄、兩性關係、文化評論、電影評論。
我從來沒有要成為一個作家,也從沒想過將來的職業是一個作家,我一心只想掃地。我常在巴士上看到街上有嬸嬸在掃地,提著那很大的掃把,掃地那聲音太動聽了,那掃把我很想擁有,那「沙沙」的聲音多療癒,開始明白寺廟裡其中一個修行的方式是掃落葉,光是聽著已可以升仙。這是我唯一想過要做的職業,完全沒想過要做如治療師,寫作等。
你想做什麼,都是緣分,不是你想做便可以做的。
我沒有職場計劃,沒有人生目標,也不覺得需要。我幸慶選擇了能做到得心應手的事,又可避免穿不喜歡的衣服上班,又可以不用常常需要跟別人說話,這才變成一個作家。這是一種福分blessing。
我慶幸能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作家,更慶幸自己不虛榮。
寫作並非我的使命, 我沒有任何道德或責任通過寫作去「導人」,你覺得我的文字有幫助,對我而言只是bonus,那祝福你,謝謝你讀了,我也會謝謝自己,告訴素黑「你真不賴,寫作能幫到人」,但那個我也不是我。
能分清楚這點很重要,不要有一個很大的自我。我不想讀者叫我老師,崇拜我,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同學,不是嗎?曾經在杭州某寺廟裡,有人說今天剛好有位活佛在,希望想見我,我說不了,謝謝。有讀者在我演講後上前問可不可摸一下我,我明確地拒絕,不想讓他們有假象,搞個人崇拜。他們讀我的文字便夠了。我會避免讓人做這些事,你可以有老師,但你不需要祟拜一個人。
我沒有偶像,沒有崇拜過誰,每個人都是老師,掃把也是我的老師,人便會謙虛,謙虛便不會虛榮,我慶幸自己不是虛榮的人。假如我是的話我應該會很虛榮,因為可以有機會要什麼有什麼。很多讀者說要向我提供住宿,房子,車。曾經有一個讀者甚至說要給我一架飛機,說那飛機以我命名,我說千萬不,我逃跑也來不及,我要飛機來幹嘛?我連外出也不打的,我不需要多餘的物質。
我在後期的書裡有提醒人要小心選擇老師、治療師,不要最終依賴或祟拜了對方,變成對方的影子,一來你會失去了自己,二來你會無法多走一步,也助長了對方的虛榮,假如對方的道行不高的話。
放得下素黑,你才真正讀懂我。